
GEF四川湿地保护项目
GEFGEF四川湿地保护项目简介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称号,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补给区,湿地资源丰富,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水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四川湿地总面积3293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5%,居全国第7位(含湿地地类: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沼泽地、内陆滩涂共1846万亩,全国第6;其他为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不含养殖水面)。其中天然湿地2719万亩、人工湿地574万亩,分别占湿地总面积82.56%和17.44%。沼泽湿地资源尤为突出,集中分布于川西北高原,若尔盖湿地是中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
UNDP-GEF“扩大中国四川省湿地保护面积并增强湿地管理能力项目”,简称“四川湿地保护项目”,由财政部、四川林业和草原局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申请,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组建项目办具体实施,是全球环境基金(简称GEF)中国保护地管理改革规划型项目最新开展的子项目。项目申请国际资金260万美元,中国政府配套7倍资金,于2022年12月1日开始,为期五年。项目计划通过两个组分的具体工作,贡献于扩大四川省湿地保护面积,提高湿地保护的管理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和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组分一,加强四川省在湿地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系统规划、主流化的管理能力。项目将推动四川省制定湿地有关技术标准,以西昌邛海、新津白鹤滩两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示范点,为其制定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管理计划,以期提升湿地公园管理水平,并将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中。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环境教育计划,以提高人们对四川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问题的认识。
组分二,在全省层面建立覆盖767,766公顷湿地类型保护地网络,通过加强知识传播、信息交流、能力建设、社区参与,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全面加强四川省湿地保护和管理能力,应对湿地面临的威胁,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同时,制定和执行保护地和当地社区之间的创新保护协议,探索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替代生计,以减少湿地资源利用不可持续的行为,加强当地社区的福祉和复原力。
项目的最终成果还将贡献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