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生态系统变化和固碳观测技术与方法精品培训班

CEF

课程包含以下内容:

7月11日,于贵瑞院士从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科学、生态系统科学的科技使命、宏观生态系统科学基本理论、宏观生态系统观测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开展关于“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及观测研究方法”的报告。

7月11日,牛书丽研究员从研究的重要性、研究方法与案例、前言方向与展望三个方面,开展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与全球变化”的报告。

7月11日,潘贤章研究员从CERN土壤监测基本情况、CERN土壤长期监测内涵、CERN土壤观测场地设置、CERN土壤观测指标体系、CERN土壤长期观测方法、长期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六个方面,开展关于“生态系统土壤检测技术与规范”的报告。

7月12日,傅伯杰院士从长期生态研究(LTER)的发展、基于观测网络的宏系统生态学研究、从生态观测到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三个方面,开展关于“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科学前沿”的报告。

7月12日,胡波研究员从背景介绍、生态系统大气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气象辐射监测技术与数据质量控制、温室气体监测简介、大气污染监测技术五个方面,开展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观测指标与规范”的报告。

7月12日,吴冬秀研究员从长期生态观测的意义、生物监测的重要性、国内外生物监测概况、生物监测内容与指标、生物监测规范与质量管理、技术进展与展望六个方面,开展关于“生态系统生物监测技术与规范”的报告。

7月13日,张雷明副研究员从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的主要技术与方法、我国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进展三个方面,开展了关于“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通量观测技术”的报告。

7月13日,张心昱研究员从水质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土壤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大气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生物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土壤微生物量碳标志物与酶活性分析方法五个方面,开展关于“生态要素理化分析技术与方法”的报告。

7月13日,王辉民研究员从森林生态系统监测背景、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以及监测指标内容通过何种方法确定等方面,开展关于“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技术规范”的报告。

7月14日,贾小旭研究员从CERN基本情况及监测规范、CERN水环境长期监测指标、CERN长期监测的场地设置、CERN水环境长期监测方法、CERN长期监测质量保证体系五个方面,开展关于“陆地生态系统水分监测技术与规范”。

7月14日,王凡所长、孙晓霞研究员从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背景及意义、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历史与现状、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的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新技术方法与发展趋势四个方面,开展关于“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规范与技术进展”的报告。

7月14日,于秀波研究员从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及国内外监测进展、湿地监测指标与规范概述、湿地长期监测指标、湿地专项监测指标、湿地生态站场地布设、湿地监测技术与方法、湿地监测质量保证与控制七个方面,开展关于“湿地生态监测指标与技术规范”的报告。

7月15日,李发东研究员从农田生态系统及其长期观测、农田生态监测指标、主要监测指标规范、主要监测指标技术、农田生态系统综合观测与技术集成、未来展望六个方面,开展关于“农田生态监测指标与技术集成”的报告。

7月15日,朱教君所长从“双碳”与“碳中和”背景、森林碳汇及其不确定性、碳通量测定和计量方法、清原科尔塔群介绍、科尔塔群监测计量结果、关键问题与研究展望六个方面,开展关于“森林(温带)碳汇监测方法、技术与应用”的报告。

选修